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雙十國慶 國運永昌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、圖/本刊編輯室

 中華民國國慶,又稱雙十節、雙十國慶、雙十慶典、武昌起義紀念日、辛亥革命紀念日等,
定於1911年武昌起義的發動日十月十日。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,起事後的兩個月內,
中國各地的革命行動陸續成功,最終成功推翻清朝,並於(1912)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。
 
 
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建立
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(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),國父孫中山先生率領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,並且成為清末以來第一個成功的共和革命起事。武昌起義成功後,各省陸續響應革命運動宣布脫離清朝獨立,至陽曆十二月時,全中國二十二個省中已十三個省由革命黨人掌握。經過籌備與選舉後,獨立各省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;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,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並於隔日宣布改元民國、改採陽曆曆法,定公元一九一二年為中華民國元年,象徵中華民國正式建立。
 
國慶煙火由來
一九五三年開始舉辦國慶煙火活動,原本決定用信號彈發射,後來逐漸改進,施放單位為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(聯勤)。施放時間除了雙十國慶日也包括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。一九七五年先總統蔣公去世後,煙火活動則專門於國慶日施放,因此被稱為國慶煙火。
進入一九六○年,因應國慶煙火施放規模擴大,除了將施放地點由總統府改為淡水河河畔外,製作施放煙火單位則專責由聯勤轄下、位於臺北市市郊的聯勤總部第四十四兵工廠(今國軍二〇六兵工廠,現址為信義計畫區)負責。一九八四年,因應機關組織改革,煙火製造與施放改由聯勤兩不同單位負責,數年後則又轉交國防部軍備局統籌。二○○○年後,國慶煙火從固定於臺北舉行改為在各縣市巡迴舉辦。
 
閱兵儀式的演變
一九五一年,先總統蔣公為展現壯闊軍容並慶祝建國四十周年,首次舉行國慶閱兵,之後年年都會舉辦國慶閱兵,但到了一九六四年國慶發生戰機墜機意外,造成飛官殉職與民眾傷亡,此後一直到一九七五年先總統蔣公去世,都沒再舉行國慶閱兵。
嚴家淦總統同年就任總統後,恢復國慶閱兵。之後任職的蔣經國與李登輝總統,也都會在就職當年舉辦盛大的閱兵儀式,展現三軍部隊對新的三軍統帥的效忠,並向世界與對岸宣揚我國國力。
一九九一年,李登輝總統舉行代號「華統演習」的閱兵國慶,是歷年來最盛大的一次軍事式閱兵,但典禮上也遇上民主運動人士發起的「反閱兵,廢惡法」運動,造成激烈的警民衝突,之後就未再舉行如此盛大的軍事閱兵。直到二○○○年,陳水扁總統任內正式取消國慶閱兵,改稱為「國防表演」。
如今,國慶閱兵與過去傳統式閱兵相比,更多了一分歡騰的慶祝氣息,三軍聯合樂儀隊及示範樂隊展示各式槍法,精準掌握節奏、拍點,並搭配音樂完成轉槍、拋槍及變換隊形,展現絕佳默契以及國軍團結的向心力。
 
振興中華的偉人孫中山
孫中山先生是振興中華最早的倡導者和奠基人,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和民族英雄。在中國近代史上,是唯一跨越時代、黨派,為兩岸共同擁戴的,世界華僑敬重的政治領袖。
我們永遠不能忘記,是他在一百多年前,第一個發出振興中華的呼喚;是他領導的辛亥革命,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,創立了共和;是他最先提出《建國方略》,展示未來祖國現代化宏偉藍圖;是他喚起民眾,實行聯俄容共,扶助工農三大政策,實現了國共合作,指引了中國民主革命走向正確道路;是他提出「天下為公」,實行三民主義,立志為中華民族謀福祉,為人類做貢獻。他實踐了「竭志盡誠,以救民國,實行國家統一」,他殫精竭慮的一生,為振興中華奠定了基礎,為民族獨立,社會進步,人民幸福和祖國統一貢獻出畢生精力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偉大光輝思想和革命實踐,永遠是全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,十月國慶,我們當永遠緬懷。
(點閱次數:810)